我的旅行錢包中,有一個小小的聯合國,十幾個國家的元首在這裡聚首,但他們彼此並不交流。一旦它們開始整裝待發,就是我要啟程旅行的時候了。

 

2002年歐元開始流通之前,去歐洲周遊列國是很麻煩的事,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貨幣,每到一個新的國度,第一件事就是到change兌換當地貨幣,在觀光客密集的地方,到處都有change店,裡面常是中東人或印度人,牆上的LED看板或白板,清楚列出各國貨幣的兌換比例。

 

遊遍歐洲之後回到台灣,我蒐集了另類的戰利品,皮包裡有各種的紙鈔,有英鎊、法國法郎、德國馬克、義大利里拉及奧地利先令等,零錢包則有難以辨認的各國銅板,根本就是一個小小聯合國,少數沒有印上國號的銅板,甚至已經忘了是哪一國的貨幣。

 

對旅人來說,這些貨幣不只是錢,更代表著珍貴的回憶。

 

在沒有歐元的時代,不同國家的貨幣有不同的圖樣,也代表不同的文化,換錢固然麻煩,但蒐集到各國貨幣也別有樂趣。有些人對一歐元可以兌換多少台幣完全沒有概念,但在那個沒有歐元的時代,我卻幾乎記住了各國貨幣的匯率,例如一法朗大約是五元台幣,德國馬克大約可以換十六元台幣,義大利里拉很小,五、六百里拉才能換一台幣,那是旅行時必然的本能,必須在售票亭或超市的貨物架上,在心中以最快速度默默換算這個東西的價格。

 

 

如果失去這種快速換算能力,有時很容易被表面的物價所蒙騙了,誤以為英鎊五元的咖啡好便宜,或覺得五萬里拉的Pizza好貴,當然,更多時候是因為自己忘了踏上另一個國度,誤把前一個國家的幣值用在下一個國家,往往在付錢時才恍然大悟。

 

歐洲的貨幣單位最常見的就是法郎及克朗。法郎最早是法國採用的貨幣,後來也隨著法國的國力而擴散,包括以前的比利時及盧森堡,現在的瑞士,還有十幾個曾被法國及比利時殖民過的非洲國家,都把貨幣稱為法郎;另外,也有很多國家的貨幣叫克朗,北歐除了芬蘭率先使用歐元以外,其餘四國都還是維持自己的貨幣,都叫克朗,另外捷克及以前的斯洛伐克貨幣也叫克朗,聽說克朗跟王冠(crown)的發音有關。

 

 

我們所熟悉的台幣,主要以1510501005001000為面額,但國外貨幣幾乎都有220200的面額,所以變得比較複雜,現在台幣雖然也有20元硬幣及2002000元的紙鈔,但大家還是不習慣使用,我一直想不通是什麼原因。

 

歐美有些貨幣有25分硬幣,但很少有25元面額的貨幣,記憶中荷蘭盾是其中的一種。有次在阿姆斯特丹買船票時,船票是荷蘭盾三十五元,我先拿了五十元給售票人員,後來又拿了一個十元給他,希望他能找我一個二十五元的硬幣,後來售票人員竟然傻住了,遲遲反應不過來,不懂為何我要拿六十元給他,他們的算術能力讓我很驚訝。後來台灣有一陣子在熱烈討論建構式數學,以找錢為例子討論西方的加式文化及台灣的減式文化,我才知道為何西方人不懂我們的找錢邏輯。

 

 

英鎊一直是全世界幣值最強的貨幣,對台幣最多時曾經換到1:66,現在掉到1:48左右,去英國旅行壓力小了不少。當我第一次從英格蘭到蘇格蘭時,突然發現紙鈔有些不一樣,手上拿到蘇格蘭銀行發行的紙鈔,隱約感受到這個國家的「一國兩制」,不過,英格蘭的錢到蘇格蘭都可以用。

 

有一回從北愛爾蘭回到倫敦,要付計程車錢時司機竟然說他沒看過這種錢,原來那是我在北愛爾蘭拿到的愛爾蘭銀行發行的錢,不過我口袋裡的英鎊已經花光了,正當我準備拿信用卡刷卡時,司機還是勉為其難收下了那張「他沒看過」的十元英鎊。

 

 

後來歐元統一之後,多數的西歐及南歐國家都採用歐元,不用再飽受換錢之苦,就算錢沒有花完也沒關係,下次還能派上用場。不過,隨著貨幣統一,我發現各國的物價也慢慢趨於一致,原本物價較低的義大利、西班牙,開始跟德國、法國等物價較高的國家看齊,讓我不禁懷念起過去的義大利里拉及西班牙比索。

 

好久沒有換錢的經驗,直到去年跑了三個東歐國家,除了斯洛伐克剛加入歐元區之外,匈牙利及捷克還是使用自己的貨幣,我彷彿又回到那個貨幣各自為政的時代,街上又到處可以看到change,但一連串不愉快的經驗,又讓我懷念起歐元。

 

我從德國搭飛機到布達佩斯,因為身上完全沒有匈牙利福林(Forint),所以只好在機場唯一的change換了非常坑人的匯率,雖然上面寫著no commission,但到了市區之後一比較才發現,機場與市區的匯率竟然有高達1成的價差,天啊!這個恐怖的前共產國家,賺點匯差是應該的,但在國門之處擺明坑外國人的錢,實在是太沒良心了!

 

後來從斯洛伐克到布拉格,是搭巴士去的,巴士站就有change,但因為在布達佩斯被騙過,所以我堅持進市區才換錢,沒想到又是一次失策。先是在地鐵站要上廁所,但身上還沒換捷克克朗(KC),只好拿出歐元,當然免不了被敲了一次小竹槓。

 

 

後來一路走進市區,竟然找了很久都沒有change,勉強遇到一家,因為匯率談不攏只得負氣離開,大中午頂著太陽、拖著行李且餓著肚子,我感覺耐心已經快用盡了,只得請友人看著行李,我一個人到附近找change,因為附近不是觀光景點,所以change真得很少,我繞了好幾圈都遍尋不至,又不願意走很長的路回剛剛抵達的巴士站,好不容易找到一個火車站,心想這裡總該有change吧,沒想到找遍車站、問了好幾人都搖頭,實在是納悶極了,後來發現這個火車站是國內車站,可能因此才沒有換錢需求吧!

 

我實在是精疲力竭了,最後放棄了繼續尋找的念頭,決定不管匯差都要趕快搞定錢的事情,就在友人等待的一家平價旅店櫃臺換了錢,結束了痛苦的換錢之旅。後來幾天,在布拉格市區到處都看到change,想起第一天頂著太陽找不到change的狼狽景象,心中又好氣又好笑。

 

 

如果不想為了換錢而傷腦筋,其實提款卡在國外領錢也挺方便的,早期我就是靠一張提款卡遊走歐陸,絕大多數國家的ATM都可以順利提款,但偶而也會發生ATM沒有英文顯示只好請當地人幫忙的狀況;後來台灣換成晶片卡之後,在國外常遇到無法提款的情況,我就不敢再仰賴提款卡了,還是先在台灣換好當地貨幣比較穩當。

 

銅板是旅行的一大負擔,但每次到一個新的國家,總要花一段時間才能熟悉他們的硬幣,買東西時為了不想讓別人看笑話,就乾脆拿出紙鈔給他們找錢,總是累積一堆銅板。等到開始熟悉銅板後,就會開始想盡辦法花掉這些零錢,當自己口袋的零錢愈來愈少,就會覺得愈來愈輕鬆,那是一種莫名的成就感。

 

雖然銅板很重,但帶一些台灣的硬幣有時可以派上用場。有次在青年旅社時,各國背包客聊著聊著突然交換起各國硬幣,因為台幣在多數國家都沒有流通,所以比其他貨幣來得更有紀念價值,大夥看到台幣時都覺得很新鮮,我不但默默做了國民外交,錢包裡也多了不少國家的硬幣。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Dadani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